你好,從報表上看,A公司收入、利潤增加,存在虛構收入利潤規模的可能性。如果A、B查明沒有關聯關系的話,不屬于關聯交易,但是實務中對既是供應商又是客戶的情況需要重點評估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質。
是否為虛增收入利潤:A公司采購了低價設備1億元,自己委托其他單位進行了測試服務,并以1.1億元賣給A公司投資的固定資產項目的設備集成商B公司。在公開招標集成商時規定設備必須從業主A公司采購。B公司中標后,B公司把這1.1億元還用在A公司投資的項目上。A公司當年收入1.1億元,利潤0.1億元。 B公司又向A公司收取了自己操作的集成費0.1億元和管理費利潤0.05億元。最后A公司投資的固定資產價值為1.1+0.1+0.05=1.25億元。這樣的操作合理嗎?有點像甲供材料,但是甲供材料不需要B公司購買,只需要提供給B公司。如果B公司自己去買設備,就買不到這么低的價,有可能1.3億,所以雖然看起來A公司固定資產虛增了0.1億元,但實際總投資比B公司自己去買要低,這樣可以嗎?總感覺有點像關聯交易虛增收入。AB公司不是關聯交易方。
案例:現有A公司為30強上市房企,B公司為本土某城市的開發商。2017年在上行市場行情下,A公司欲從B公司手中收購一塊核心區位土地。由于A公司制定的投資標準為凈利潤率10%,按B公司開出的地價10000元/㎡測算將不足10%。為促成雙方合作,經過多次談判,A公司設計了如下路徑:①雙方按8000元/㎡合作,以使得A公司測算凈利潤率達到10%,A、B公司按51%、49%合作開發;②為彌補B公司地價損失,雙方擬采取不平等利潤分配:10%凈利潤以內雙方按股比分配,凈利潤超過10%部分雙方按A:B=30%:70%分配。考慮此種交易架構的原因:這種設計因可以有效解決A公司滿足集團投資標準(10%的利潤要求)、B公司彌補地價折損,并且能在前期獲得大量現金套現,而在眾多并購項目中廣泛使用。雙方的接受度都較高,利于在商務談判中達成一致意向。但是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考慮:(1)A公司為30強上市房企,公司目標是追求高周轉;而B公司為本土小房開,首要目標是追求凈利潤(項目數量少,賣一個少一個,只能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B公司從方案階段就深度介入,追求方案的貨值最大化,導致A公司標準化的規劃方案不可使用,反
案例:現有A公司為30強上市房企,B公司為本土某城市的開發商。2017年在上行市場行情下,A公司欲從B公司手中收購一塊核心區位土地。由于A公司制定的投資標準為凈利潤率10%,按B公司開出的地價10000元/㎡測算將不足10%。為促成雙方合作,經過多次談判,A公司設計了如下路徑:①雙方按8000元/㎡合作,以使得A公司測算凈利潤率達到10%,A、B公司按51%、49%合作開發;②為彌補B公司地價損失,雙方擬采取不平等利潤分配:10%凈利潤以內雙方按股比分配,凈利潤超過10%部分雙方按A:B=30%:70%分配。考慮此種交易架構的原因:這種設計因可以有效解決A公司滿足集團投資標準(10%的利潤要求)、B公司彌補地價折損,并且能在前期獲得大量現金套現,而在眾多并購項目中廣泛使用。雙方的接受度都較高,利于在商務談判中達成一致意向。但是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考慮:(1)A公司為30強上市房企,公司目標是追求高周轉;而B公司為本土小房開,首要目標是追求凈利潤(項目數量少,賣一個少一個,只能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B公司從方案階段就深度介入,追求方案的貨值最大化,導致A公司標準化的規劃方案不可使用,反復調規耽誤較多工期。(2)因為追求凈利潤最大化,導致B公司不愿意對外融資,也不愿意承擔融資成本,導致項目公司融資工作無法開展。(3)采用利潤不平等分配模式,導致B公司(利潤多傾斜一方)不愿主動采取一些量價平衡的策略(比如市場下行環境下的降價走量),從而使得項目去化速度慢,資金回收效率較低的情況發生。以上這些,都是A公司公司在這宗收購案例當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該項目的開發,由一個原本優質的項目變為雞肋項目。那么問題來了,在不改變現有交易思路的情況下,A公司如何優化交易架構,才能解決上述問題,確保項目滿足公司的高周轉要求?
A公司與B公司為非同一控制下的兩個企業。2017年6月末A企業用賬面價值600萬、公允價值650萬的商品和200萬的銀行存款從B公司原股東處購買B公司80%的表決權股份。購買日B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000萬、賬面價值為800萬,主要是一項固定資產評估增值200萬元(假定該固定資產未來折舊年限為10年,直線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略)。(1)2017年A、B公司年度資產負債表和利潤及利潤分配情況表見表1-1,1-2,1-3,1-4.(2)其他有關資料如下:1)A公司商品銷售收入中有500萬是向B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為20%。這批商品B公司當年只向集團外銷售了20%。2)A公司的應收賬款中有200萬屬于應收B公司的商品銷售款,A公司期末按照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按0.5%的比例計提了壞賬準備。3)B公司當年12月分派現金股利200萬。4)B公司當年10月將一臺自用的賬面價值為600萬的機器設備,以500萬的價格轉讓給A公司,A公司繼續作為固定資產核算,采用直線法按照10年計提折舊,假定該設備的預計凈殘值為0.5)A公司和B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都為25%,假定不考慮
.某鮮奶生產企業甲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注冊資本1000萬元,適用企業所得稅稅率25%。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5000萬元,自行核算的2022年度會計利潤為5400 萬元,2023年5月經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審核后,發現如下事項: (1)市政府為支持乳制品行業發展,每戶定額撥付財政激勵資金300萬元。企業2月份收到相關資金,將其全額計入營業外收入并作為企業所得稅不征稅收入,經審核符合稅法相關規定。 (2)3月份將A股股票轉讓,取得轉讓收入300萬元,該股票為2021年1月份以260萬元購買 (3)6月份購置一臺生產設備支付的不含稅價款為1600萬元,當月投入使用,會計核算按照使用期限10年,預計凈殘值率5%計提了累計折舊,由于技術進步原因,企業采用最低折舊年限法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4)1月1日從位于境內的母公司借款2200萬元用于生產經營,當年按照同期同類金融企業貸款利率支付利息132萬元。該企業實際稅負高于境內母公司,且不能提供資料證明此交易符合獨立交易原則。 (5)成本費用中含實際發放的合理職工工資4000萬元,發生的職工福利費600萬元,職工教育經費400萬元,撥繳的工會經費80萬元,已取得符合規定的收據。(6)發生業務招待費400萬元。 11 (7)當年未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支出為300萬元。 (8)企業從2016年以來經稅務機關審核后的應納稅所得額數據如下表: 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 -5000 -1500 -400 1000 1500 2021年 應納稅所得額(萬元) 2000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按照下列順序計算回答問題,如有計算需計算出合計數。(1)判斷業務(1)是否需要繳納增值稅并說明理由。(2)計算業務(1)應調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3)判斷業務(2)取得的股票轉讓收入是否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并說明理由。(4)計算業務(3)應調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5)判斷業務(4)是否需要調整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并說明理由。(6)計算業務(5)應調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7)計算業務(6)應調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8)計算業務(7)應調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9)計算甲企業當年可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額。(10)計算甲企業2022年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3.某機器設備生產企業2022年全年主營業務收入6000萬元.其
老師,我們是供應鏈企業,專門給大學食堂配送蔬菜和肉。我想問一下,項目上4月份有一天去學校詢價,用的是某個員工的車子,領導說是給那個員工100元,相當于是那一天的加油補貼吧。我們是5月份發4月份工資,這個100元我可不可以做在4月工資表里,給這個員工以加油補貼的形式發給他?不過這個加油補貼,只是那一天的,不是每個月固定的補貼。這種情況不經常發生,是偶爾發生的,偶爾會用到員工的車子
老師,我們是供應鏈企業,專門給大學食堂配送蔬菜和肉。我想問一下,項目上4月份有一天去學校詢價,用的是某個員工的車子,領導說是給那個員工100元,相當于是那一天的加油補貼吧。我們是5月份發4月份工資,這個100元我可不可以做在4月工資表里,給這個員工以加油補貼的形式發給他?不過這個加油補貼,只是那一天的,不是每個月固定的補貼。這種情況不經常發生,是偶爾發生的,偶爾會用到員工的車子
老師?請問4月份員工個稅已申報,現在發現有個別錯誤,個稅申報還能更正嗎?
請問老師民間非盈利組織需要調賬,可是沒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這個科目那我要怎么做用什么科目呢
為啥調整以前年度的收入計入收入科目,而不是計入以前年度損益科目?
@董孝彬老師你好,有中級問題請教
老師您好,請問做新電池銷售,如果實施以舊換新的方式,或者以租賃電池的方式可以合理的避開開票嗎?謝謝
老師,監管會計是干啥的呀?
老師,我們是運輸公司一般納稅人,公司沒有車輛,找個人司機代運,我們給他們加油,發工資。 現在加油費占收入的73%,稅局要求我們寫情況說明,請問這個要怎么寫好!
抖音來客明細在哪里查看。
這種是否屬于售后回購?賣給客戶,后面再由客戶變成供應商,銷售方再買回來。如果賣的時候就是買的價格,那就銷售價不算收入吧?但是銷售價1.1億和成本1億還有0.1億的差額,這個差額怎么入賬?不算利潤?
你好,考慮到B公司確實提供了測試服務,這種不屬于售后回購
成本1億買入,做了測試服務,賣出1.1億,再1.1億買回來,賣出的1.1億可以做收入嗎?0.1的差額可以做利潤嗎?
你好,你說這種在業務處理會計上只要是正常納稅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審計角度會存在風險。